Song Yingxing, Tian gong kai wu, 1637

Page concordance

< >
Scan Original
41 十五a [15a]
42 十五b [15b]
43 十六a [16a]
44 十六b [16b]
45 十七a [17a]
46 十七b [17b]
47 十八a [18a]
48 十八b [18b]
49 十九a [19a]
50 十九b [19b]
51 二十a [20a]
52 二十b [20b]
53 二一a [21a]
54 二一b [21b]
55 二二a [22a]
56 二二b [22b]
57 二三a [23a]
58 二三b [23b]
59 二四a [24a]
60 二四b [24b]
61 二五a [25a]
62 二五b [25b]
63 二六a [26a]
64 二六b [26b]
65 二七a [27a]
66 二七b [27b]
67 二八a [28a]
68 二八b [28b]
69 二九a [29a]
70 二九b [29b]
< >
page |< < (六八b [68b] ) of 461 > >|
148六八b 諸郡縣。 解池安邑 猗氏 臨晉之間, 其池外有
城堞,
周遭禁御。 池水深聚處, 其色緑沉。 土人種鹽者池
傍耕地爲畦隴,
引清水入所耕畦中, 忌濁水, 參入
澱鹽脈。
凡引水種鹽, 春間爲之, 久則水成赤色。 待夏
秋之交,
風大起, 則一宵結成, 名曰顆鹽, 古志所謂
大鹽也。
以海水煎者細碎, 而此成粒顆, 故得大名。 其鹽
凝結之後,
掃起成食味。 種鹽之人, 積掃一石交官,
錢數十文而已。
海豐 深州引海水入晒成者, 凝結
之時掃食不加人力,
與解鹽同。 但成鹽時日, 與不藉

Text layer

  • Dictionary
  • Places

Text normalization

  • Original
  • Regularized
  • Normalized

Search


  • Exact
  • All forms
  • Fulltext index
  • Morphological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