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Yingxing, Tian gong kai wu, 1637

Page concordance

< >
Scan Original
41 十五a [15a]
42 十五b [15b]
43 十六a [16a]
44 十六b [16b]
45 十七a [17a]
46 十七b [17b]
47 十八a [18a]
48 十八b [18b]
49 十九a [19a]
50 十九b [19b]
51 二十a [20a]
52 二十b [20b]
53 二一a [21a]
54 二一b [21b]
55 二二a [22a]
56 二二b [22b]
57 二三a [23a]
58 二三b [23b]
59 二四a [24a]
60 二四b [24b]
61 二五a [25a]
62 二五b [25b]
63 二六a [26a]
64 二六b [26b]
65 二七a [27a]
66 二七b [27b]
67 二八a [28a]
68 二八b [28b]
69 二九a [29a]
70 二九b [29b]
< >
page |< < (十八b [18b] ) of 461 > >|
48十八b 以早熟者爲稷, 則近之矣。 凡黍在《詩》、 《書》有虋、 芑秬、 秠等
名,
在今方語有牛毛、 燕頷、 馬革、 驢皮、 稻尾等名。 種以三
月爲上時,
五月熟; 四月爲中時, 七月熟; 五月爲下時,
月熟。
揚花結穗總與來、 牟不相見也。 凡黍粒大小, 總視
土地肥磽、
時令害育。 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 未是也。
凡粟與粱統名黃米。 粘粟可爲酒, 而蘆粟一種名曰高
粱者,
以其身高七尺如蘆、 荻也。 粱粟種類名號之多,
黍稷優甚。
其命名或因姓氏、 山水, 或以形似、 時令, 總之
不可枚舉。
山東人唯以穀子呼之, 倂不知粱粟之名也。

Text layer

  • Dictionary
  • Places

Text normalization

  • Original
  • Regularized
  • Normalized

Search


  • Exact
  • All forms
  • Fulltext index
  • Morphological index